Skip to main content

十年前,Google Glass 曾經讓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這款小巧的智慧眼鏡看似要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Google Glass 逐漸消失在消費市場中。如今,Apple Vision Pro 又重新喚起了大家對於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的熱情。從過去到現在,VR 和 AR 究竟是邁向成功,還是面臨困境?想像中的頭戴式 AI 裝置,有沒有可能化為現實?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

初探:Google Glass 的教訓與啟示

Google Glass 在 2013 年首次亮相時,掀起了科技界的波瀾。這款智慧眼鏡以投影顯示技術將資訊直接呈現在視野中,能夠導航、接收通知、拍攝影片等,為使用者帶來隨時隨地的數位體驗。然而,Google Glass 很快面臨了幾大難題:隱私問題成為了首要挑戰,隨著使用者隨時可錄影的功能,公眾對於被偷拍的擔憂大增;應用場景的侷限,使得普通消費者難以找到實用的理由去購買;再加上外觀設計的缺乏吸引力,讓大眾對它的接受度不高。這些因素導致了 Google Glass 難以在大眾市場上站穩腳步。

Google Glass 在當時的「不成功」提醒了我們,即使是充滿創意的科技產品,若無法解決實際需求或觸動消費者的痛點,也很難在市場上獲得認同。儘管它在商業和工業應用上找到了些許立足點,但作為消費品,它的影響力仍相對有限。

沉浸:Meta Quest 的發展與瓶頸

接下來的重大突破來自於 Meta Quest 系列(原 Oculus Rift),這些設備專注於為使用者提供高度沉浸式的 VR 體驗。Meta Quest 2 的推出,因其無線設計、易用性以及相對親民的價格,迅速獲得了市場的好評,並在遊戲領域打出了一片天。

在 Meta Quest 系列的發展中,無線設計是其最大的突破之一。傳統的 VR 設備通常需要連接電腦才能運作,這不僅限制了使用者的活動範圍,也降低了使用的便利性。而 Meta Quest 則打破了這種限制,讓使用者可以在更大的空間內自由移動,這種「無線自由」的特性大大提升了使用體驗,讓沉浸感更為真實。

除了硬體上的創新,Meta 也在軟體和內容生態系統上投注了大量資源。透過建立豐富的應用平台,Meta 吸引了大量開發者創造多樣化的內容,從遊戲、教育到健身,應有盡有。這樣的生態系統不僅增加了設備的吸引力,也滿足了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讓 VR 的應用場景更為廣泛。對於使用者而言,這意味著在一台設備上就能體驗到各式各樣的數位內容,而不再只是侷限於單一用途。

Meta Quest 的另一大優勢在於它較低的入手門檻。相比於其他高價位的 VR 設備,Meta Quest 以相對親民的價格進入市場,使得更多消費者能夠嘗試和體驗 VR 的樂趣。這不僅降低了使用者的初期投入,也打破了高科技產品往往昂貴難以負擔的刻板印象。透過讓設備價格合理化,Meta 成功吸引了大量對 VR 感興趣但尚未嘗試的消費者,進一步擴大了市場規模。這些因素共同助力 Meta Quest 系列在競爭激烈的 VR 市場中脫穎而出。

不過,Meta Quest 系列也面臨長時間使用下的佩戴舒適度問題、解析度有進步空間,以及高品質內容的供應不足等挑戰。儘管在遊戲市場站穩腳步,但要讓 VR 進入日常生活,還需要更多努力。

顛覆:Apple Vision Pro 的野心與挑戰

2023 年,Apple Vision Pro 的推出,標誌著 VR 與 AR 設備已進入新的階段。Vision Pro 以頂尖的混合實境體驗為賣點,結合了 Apple 的設計美學與先進技術,帶來超越以往的沉浸式體驗。

Vision Pro 配備了精密的顯示技術,採用了微型 OLED 顯示器,能夠提供極高的解析度和真實的色彩還原,並且幾乎不會讓使用者察覺到操作上延遲感,進而將頭戴裝置的暈眩感降到最低。Vision Pro 的獨家技術,可以讓使用者在虛擬與現實混合的世界中看到的畫面更加逼真、細緻,不再像早期的 VR 設備那樣容易出現顆粒感或色差問題。這種高解析度顯示不僅提升了整體的視覺體驗,也使得虛擬內容更具吸引力和沉浸感。

除了顯示技術的突破,Vision Pro 還引入了多樣化的自然互動方式。這款設備結合了眼動追蹤、手勢控制和語音指令,讓使用者可以更直觀地操作虛擬介面。例如,使用者可以通過簡單的眼睛移動來選擇選項,或者使用手勢進行縮放、旋轉等操作,這些自然的互動方式使得使用者與虛擬世界的連結更加緊密、順暢,減少了學習成本,讓體驗更接近現實。

更重要的是,Vision Pro 完美整合了 Apple 自身強大的生態系統。它與 iPhone、iPad、Mac 等裝置無縫連接,使得使用者能夠輕鬆在不同設備之間切換和共享內容。這樣的生態系統整合不僅擴展了設備的使用場景,也讓 Apple 的龐大使用者基礎更容易接受這款新產品。無論是辦公、生產力應用還是娛樂,Vision Pro 都試圖透過這樣的整合,來創造一個更全面的混合實境(MR,Mixed Reality)使用體驗。

未來:語音控制 AI 將打破螢幕限制,引領生產力新革命

儘管 Vision Pro 已展現驚人的進步,但現階段的語音助理如 Siri 仍未達到真正的 AI 智慧互動標準。若 Apple、Meta 或 Google 甚至是 Microsoft 等科技公司,能夠讓頭戴式裝置無縫整合 AI 技術(例如 ChatGPT、‎Claude、Gemini 等),讓使用者能夠直接以口語的方式下指令,請 AI 協助處理特定的工作,那麼這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工作方式。

傳統上,仰賴電腦工作的人類,如果要提高工作上的效率,通常使用更多、更大的螢幕,是個快速的解法,因為同一時間我們可以處理更多的資訊。但受限於電腦介面的設計,就算螢幕再多,再大,在電腦前操作的,終究只是最多一個人而已,人類生產力的瓶頸點就在那裡。而沒有螢幕邊界的頭戴式裝置,就是打破那道限制的關鍵。

你可以回想在電影《鋼鐵人》中的情景,Tony Stark 不斷請在一旁的 AI 電腦 Jarvis 處理任何事情,如資料蒐集、整理、運算等,而 Tony Stark 則是不斷地在同步處理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例如構思、創造、決策等,這種平行同步交互的工作方式,透過未來頭戴式 AI 裝置的實現,將可清楚預見會在人類的生產力領域產生巨大的革命。

隨著技術進步,VR 與 AR 的界線將會愈來愈模糊,預計接下來的幾年,混合實境(MR)將會成為新的主流,在虛擬辦公、遠端醫療及教育等應用上都非常看好。後續,在軟體技術革新、硬體優化、內容豐富以及市場引導,都將是頭戴式 AI 裝置成功的關鍵,我們正見證這個潛力無限的領域持續進化。


探索更多來自 吳致緯|管理顧問的觀點筆記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

吳致緯 Wu Zhi-Wei

作者 吳致緯 Wu Zhi-Wei

長期主義者,專注於跨域策略分析、職涯評估及商業資源連結,目前擔任顧問集團之專案經理,職涯涵蓋科技、財務金融、數位學習、人力資源、百貨零售、電力、機場、海運等領域。歡迎交流想法,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見,甚至忍不住要和我爭論,那麼錯的一定是我,你絕對是對的!

More posts by 吳致緯 Wu Zhi-Wei

歡迎留言,我都會回

吳致緯|管理顧問的觀點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