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疫情對餐飲業帶來巨大衝擊,使得許多餐飲業者在經營壓力下不得不尋找轉型契機。然而,在這場危機中,餐飲業也找到了新的機會。隨著疫情逐漸消弭,餐飲業經歷了深刻變革,全球餐飲業者正積極轉向數位化,以應對市場變化並開拓新的收入來源。
在疫情期間,數位化成為餐飲業的重要支柱。線上訂餐和外送服務成為許多餐廳的救命稻草,Uber Eats 和 Foodpanda 等外送平台迅速擴張,成為消費者與餐廳之間的主要橋樑。這些平台不僅提供便捷的用餐方式,減少了消費者對健康安全的疑慮,也開闢了新的銷售管道。甚至許多原本不擅長品牌經營的店家,也藉由導入外送平台的服務,擁有了更為專業的餐點照片,進而學會在網路上經營自己的線上形象,如社群平台或 Google 地圖上的店家評價。
並非人人滿意的無接觸服務
目前,無接觸服務已成為疫情後餐飲業的新常態。許多餐飲品牌紛紛採用手機行動支付和無接觸點餐的方式,如自助點餐機或餐桌 QR Code 點餐系統,同時,店家也已習慣在日常就加強了店內的清潔與消毒工作,以符合目前消費者對高標準衛生的需求。
然而,無接觸點餐也帶來了一些挑戰,由於顧客無法與外場服務人員互動的關係,因此顧客可能會有「誤解餐點內容」的情況發生。此外,對於年長者或不熟悉科技的顧客,操作繁瑣的自助點餐系統更容易變成阻礙,造成點餐過程中浪費時間,影響整體用餐體驗。
在傳統面對面的點餐方式,店家可以靈活地促銷各種餐點。以傳統早餐店為例,飲料的毛利往往高於正餐,但無接觸點餐系統,因為店家沒有詢問顧客「今天要喝什麼飲料」的機會,因此可能使店家無法進行交叉銷售。要補足這項自助點餐的弱點,店家需要花更多心思在彈性調整點餐系統上,以因應各種變化。同時,為了降低自助點餐時的不便,在系統尚未被顧客熟悉之前,店家也需要額外安排人力觀察或從旁協助顧客操作自助點餐機,儘可能找出可以持續優化改善的地方。
外送服務衍生的環境負擔
在疫情後,即便內用需求逐漸回升,外送和自取的需求依然強勁,這推動了「雲端廚房」的興起。這些專注於外送的廚房,無需承租昂貴的地段店面,也無需對外開放內用空間,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提高了營運效率,使得任何餐飲新品牌都能快速進入市場,不過,外送模式的興起,雖然減少了不少資金壓力,卻也帶來了環保挑戰。
大量使用的一次性包裝餐具,如塑膠淋膜紙盒、塑膠蓋和袋子等,大多難以回收,進一步增加了垃圾量,加劇全球各城市的垃圾管理壓力。此外,外送服務的高頻次運輸也提升了碳排放,對環境產生額外的負擔。
為了改善這些問題,餐飲業者應儘可能採用較容易回收利用的環保材料,並且不要過度包裝餐點;如果是有辦法控制外送交通工具的店家,也可以優先考慮以電動機車、電動輔助腳踏車或人力腳踏車進行餐點運送。身為消費者,顧客也可以自備環保餐具,不向店家索取免洗餐具,並且優先支持使用環保包裝的餐廳們,透過供給和需求雙方的共同努力,來減少餐飲外送對環境的整體衝擊。
未來數位化與環保的雙重挑戰
隨著餐飲業在疫情後迎來數位化的加速轉型,企業必須在追求效率和創新的同時,也要對環境承擔更多責任。數位化的進步雖然為業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但同時也引發了新的環保挑戰。如何在提升服務體驗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是每一位餐飲業者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特別是有規模的餐飲相關企業,在這場變革中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不僅需要在技術和服務上不斷創新,還要致力於實施有效的 ESG 策略。透過環保包裝、節能設備、員工福利及社會責任,企業儘可能平衡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提升品牌形象,並獲得消費者的信賴,透過提高業界的水平,在整體社會產生良好的正向循環。
探索更多來自 吳致緯|管理顧問的觀點筆記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