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上來說,「機器人」(Robot)的定義,不一定要是「人形」的,只要能取代人類進行部分工作,能夠移動自己,通常都可以被稱作機器人的一種,例如最常見的「掃地機器人」,或者在倉儲物流中心工作的「揀貨機器人」,只要它涉及了一定程度的判斷,並且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決策能力,通常就是一個合格的機器人,差別只在於它能夠勝任哪些工作而已。
從目前生活中或企業正在使用的機器人來看,最普遍的機器人形式都不是人形的,因為那些機器人都是被賦予特定的任務要去執行,例如,掃地機器人具有寬扁的身形,因此才可以進行大面積的清掃,同時又可以深入各種家具縫隙;而倉儲揀貨機器人,因為需要穩定的移動,且需要同時運載及搬運重物,因此體型可能如冰箱般龐大,並具有輪子和靈活的手臂(通常只有一支),可隨意移動、轉向或伸長,透過吸盤或關節,進行移動貨物的動作。
依照目前人類社會使用機器人的狀態,無論哪一種機器人,實際上都並不像「人」,它們不具備直立人類的形態,所以才可以更勝任他們的工作,這不禁讓我們好奇:我們真的需要「直立人形機器人」嗎?
在了解人形機器人前,我們先從「非人形機器人」開始,了解為什麼人類需要機器人?
可以專心做好一件事的非人形機器人
非人形機器人是現代科技應用的重要支柱,因其專注於單一功能的設計,在不同的特定領域中展現了無可替代的效率與穩定性。在工業生產方面,非人形機器人已經成為自動化流程的核心。例如,ABB 和 Fanuc 的工業機械手臂,嚴格來說,它們並不算是機器人,只算是機器手臂,但它們能以極高的精準度完成零件裝配與焊接工作,實現全天候的連續運作,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同時,這些機器手臂的應用幾乎涵蓋了所有大型製造業,從汽車組裝到電子產品加工,它們的穩定性,都為工業自動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而在物流與倉儲領域,非人形機器人也是未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例如,Amazon Robotics 物流搬運機器人,能在倉儲中心內快速移動,精準地將貨物運送至指定位置,極大地縮短了包裹處理的時間,並降低了人力需求。農業方面,面臨農業人力不斷減少的情況,John Deere 的自動駕駛拖拉機憑藉 GPS 與感測器技術,能精準執行施肥、灑水和除草等任務,解決了人力短缺的問題,除此之外,它們還可以結合 AI,透過分析土壤和氣候數據,為農民提供更科學的耕作建議。
非人形機器人在極端環境中的發展前景也非常廣闊。例如,Blue Robotics 的水下機器人已開始應用於深海勘探和能源開採,而 DJI(大疆)無人機則在高空監測、物流配送和災害管理中展現出極大的潛力。隨著技術進步,未來這些機器人的設計將更加模組化,以適應不同場景下的需求。
可以同時做好很多事的人形機器人
與非人形機器人相比,人形機器人的最大優勢在於其多功能性以及對人類環境的高度適應性。探討直立的必要與否,可以追溯到人類直立行走的演化歷史,因為數百萬年前,可以直立行走的人類,因此解放了的雙手,這代表從今以後,人類將可以一邊移動,一邊進行另外一件事情,這讓做各種事情的效率都大為提升,從手持工具進行狩獵、採集,到耕種、儲藏糧食,雙手、雙腳與可轉動的頭部之間的密切配合,都讓人類逐漸成為地球上最具優勢的物種。
如果人類有辦法開發出具備人類基本優勢的「直立人形機器人」,那麼這些機器人將有辦法代替人類完成更多困難卻有必要的任務,特別是那些涉及高風險的工作。例如,在可能暴露輻射風險的核電廠檢修,或地震災後廢墟中的瓦礫搬運與生還者搜索,在狂風暴雨的夜晚於高壓電塔上進行緊急搶修等,這些工作不僅需要精密的操作,還伴隨極大的危險性。
因為具有人形的關係,因此,人形機器人也能夠在家庭照護的領域上協助人類,在此不是指要做出長相與人類幾可亂真的「假人」,而是指擁有四肢、手指,可以在人類生活的環境中行走、操作物品、使用現有設備的直立人形機器人,例如上下樓梯、使用門把、操作開關等。針對高風險的獨居老人或行動不便者,人形機器人可以幫助他們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任務,例如攙扶、預防跌倒、開關門窗、對外通訊、提醒和諮詢等。
相比之下,由於非人形機器人因為都是針對單一任務所設計的身體形態,因此,如果我們要在生活中完成各種任務,可能需要購置非常多種非人形機器人,無法一機多用。所以,這種情況下,可以一機多用的人形機器人將更有優勢。
克服技術挑戰的未來發展
然而,人形機器人要真正實現其潛力,仍然面臨多重技術挑戰。例如,如何延長機器人的續航時間並減少能源消耗,始終是研發中的一大瓶頸。此外,運動平衡和靈活性也是關鍵,例如 Boston Dynamics(波士頓動力)雖然展示了高度穩定的步態技術,但要實現大規模應用仍需要克服成本問題。提升人機交互的自然性,讓機器人具備類似人類的情感識別和語言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這會影響人類願不願意使用它或信任它。不過,關於這點我相信接下來幾年 AI 技術的成熟,會使它變成率先被解決的第一道難題。
目前 AI 的思考以及語音,和過去一兩年相比,已經有非常大的進步。我們可以預期,在未來的兩、三年內,高度整合 AI 的 Apple Vision Pro 或 Meta Quest 等頭戴式裝置會更為普及,人類透過語音與 AI 互動的比例將會增加。屆時,人類將會更習慣「會思考的機器」在生活中的存在,到時候機器人將會先以「無形」的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它會先有自己的靈魂,接著才會有自己的身體,當靈魂與身體可以完美結合之後,一個稱職的直立人形機器人就誕生了。
探索更多來自 吳致緯|管理顧問的觀點筆記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