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記錄於 2024年 5 月楊心怡教授指導的數位學習策略課堂之筆記與作業。
柯氏學習評估模式(Kirkpatrick Model)被評為是世界上最廣泛應用的學習評估模式。
在課堂中的一項作業需要描述柯氏模型,我認為學習的過程比喻如下:一位孩子翻閱書本,對書中的內容產生感應與思考。隨後,他從學習中得到靈感與啟發(象徵性的燈泡與星星),這促使他的行為產生變化—他開始嘗試分享所學,傳遞所獲得的知識。最終,孩子收穫了「知識的寶藏」,展現了學習的成果與成長。
圖片來源: 使用 Chat GPT 生成。
Kirkpatrick Model 廣泛應用於訓練與學習成效評估,以下為課堂作業如敘述:
第一層級-反應(Reactions)
學習者對於本次的學習反應,也就是學習者喜不喜歡這次的學習活動。
使用的工具:問卷調查、評論、反饋表。原柯氏學習評估模式中在層級一的評估就很著重學生滿意度,而新的不再只單學生滿意度而增加了學習活動的參與、學習並運用。層級一所應具備的概念:學生滿意度、學生參與度、課程關聯性。
第二層級-學習(Learning)
學習者從本次的學習活動中學習到了哪些知識、技能與心態的轉變?
使用工具:實驗、模擬測試、案例分析。層級二所應具備的概念:知識、技能、態度、信心、承諾。
第三層級-行為(Behavior)
學習者接受訓練後行為改善及其應用所學的程度。關注訓練是否導致學習者在工作場所,或是日常生活的行為改變。
使用工具:使用前後評估,包含進行比較的對照組。這種評估比在課堂上進行的評估要困難得多,但對決策者來說,這些資訊很重要。
第四層級-成果(Results)
學習者接受訓練後的行為改變,對其組織或環境產生的影響。
使用工具:降低成本、降低離職率、增加銷售量、增加品質等。要驗證所學技能的表現與組織變化績效間的關係比較困難,除了培訓外,還有其他因素可能會影響觀察到的變化。
柯氏模型的限制
1. 缺乏對「學習過程」的重視:模型強調「學習後」的反應、成效,但對於學習過程中的互動、參與度、策略運用等面向描述不足,不利於深入理解學習的機制與困難。
2. 難以量化第三與第四層:行為改變與成果產出需長時間追蹤與較高的資源投入,不易執行,實務上多數評估仍停留在前兩層(反應與學習)。成效可能與多種變項相關,很難單一歸因於學習活動本身。
3. 回饋循環機制薄弱:原始設計未充分強調如何將評估結果回饋到課程設計與改進,導致評估結果常停留在報告層次,難以形成實質改善循環。
資料來源: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7)。初探新版柯氏學習評估模式。評鑑雙月刊,68,34–38。
Cahapay, M. B. (2021). Kirkpatrick model: Its limitations as used in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sessment Tools in Education, 8(1), 135–144.
Kirkpatrick, D. L., & Kirkpatrick, J. D. (2006).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3rd ed.).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探索更多來自 吳致緯|管理顧問的觀點筆記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