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台灣的製造業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年輕人不願意進入傳產。許多傳產老闆感嘆:「現在要找到肯做、能做的年輕人太難了!」不只是基層技術工,連管理與研發職缺也越來越難補上。台灣製造業的平均年齡逐年上升,一線技術人員超過 40、50 歲的不在少數,人才斷層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年輕人為什麼不想進入傳產?
從求職市場的變化來看,年輕人對傳產的刻板印象主要來自幾個層面。首先是環境的問題。許多年輕人認為傳產的工作環境相對傳統,甚至顯得落伍。雖然部分企業已經導入自動化設備,但對於外界來說,製造業仍然與高勞動強度、高污染、悶熱等印象聯繫在一起,這對追求「舒適職場」的年輕人來說並不具有吸引力。
其次是薪資發展的問題。相較於科技業的高薪與分紅制度,傳產的起薪往往較低,薪資成長也比較緩慢。許多年輕人希望透過努力快速達到財務自由,但傳產的薪資結構讓他們難以看見未來。此外,升遷機制的透明度也是關鍵因素,許多傳產仍然以年資為主要標準,讓年輕人感到沒有發展空間。
除了薪資與環境,企業文化的落差也影響了年輕人的選擇。許多傳產仍然維持傳統的管理方式,例如強調「熬出來」的精神、上下階級分明、決策流程僵化,這與年輕人習慣的扁平式管理與即時溝通模式相差甚遠。此外,「學長學弟制」或「師徒制」的文化可能讓新進員工感到壓力,缺乏被重視的感覺,導致他們寧可選擇其他產業。
企業該如何改變,提升人才吸引力?
解決這個問題,企業勢必要從內部文化到外部形象進行全面調整,才能真正讓年輕人願意加入並留下來。
首先,改善職場環境是關鍵。 許多年輕人對傳產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老舊的工廠與高強度勞動,但現代製造業早已進步許多。企業可以透過數位轉型與自動化技術,減少勞力密集型的工作,並提升生產效率。同時,改善工作場域,例如提升工廠內部的舒適度、打造更好的休息空間,也能讓年輕人對傳產改觀。
其次,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與福利。 許多傳產企業的薪資結構較為保守,導致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不足。如果企業能夠調整薪資策略,例如提升起薪、提供績效獎金或額外津貼,甚至學習科技業的年終分紅制度,將能有效提升吸引力。此外,員工福利也是關鍵,例如提供技能培訓補助、彈性休假制度等,都能讓企業在求職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職涯發展與企業文化是留住人才的關鍵
除了薪資與環境,企業的職涯發展機制也需要更加明確。年輕人希望看到自己的未來發展路徑,因此企業應該建立清楚的升遷制度,例如透過雙軌制發展計畫,讓員工可以選擇技術專業路線或管理路線,並提供相對應的培訓。此外,內部導師制度(Mentor System)可以取代傳統的師徒制,讓新進員工在較無壓力的環境下學習與成長,提升留任率。
企業文化的改變也是必要的調整方向。過去傳產企業的管理方式較為強調紀律與服從,但年輕世代更希望能夠參與決策、被尊重並獲得發揮空間。因此,企業可以建立更開放的溝通機制,例如定期舉辦內部提案競賽、讓年輕員工參與決策過程,甚至調整內部組織架構,使層級更加扁平,讓年輕人感受到企業的開放性。
企業形象與品牌經營同樣重要
現代年輕人不僅關心薪資與工作內容,也重視企業的品牌價值與社會影響力。如果企業希望吸引更多優秀的年輕人才,就必須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例如透過社群行銷與內容行銷,讓企業的文化與價值觀被更多人看見。此外,與大學合作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在畢業前就能認識並體驗企業的工作環境,也能有效提高年輕人進入傳產的意願。
一些台灣的隱形冠軍企業已經開始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強化品牌形象,例如舉辦開放工廠日,讓學生與求職者能夠實際參觀企業的工作環境,或者參與創新競賽,讓年輕人有機會展現自己的能力,這些做法都能讓企業在年輕人心中建立正向的形象。
你的企業準備好迎接年輕世代了嗎?
台灣製造業要吸引年輕人才,不能只抱怨年輕人不願意進入傳產,而是要主動改變。從工作環境的改善、薪資結構的調整、職涯發展的明確規劃,到企業文化與品牌形象的經營,這些都是企業可以努力的方向。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企業能否成功吸引並留住年輕人才,將直接影響台灣製造業的未來競爭力。
現在的問題不再是「年輕人願不願意進入傳產」,而是「你的企業準備好迎接年輕世代了嗎?」
參考資料來源:
Photo by Ricardo Gomez Angel on Unsplash
探索更多來自 吳致緯|管理顧問的觀點筆記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