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高效工作的道路上,拖延症總是如影隨形,甚至不知不覺就成為我們的日常。細究原因,其實多半來自於我們內心無形的心理障礙,像是完美主義、害怕失敗,或者純粹是對任務缺乏動力,而這些問題常常一環扣一環地互相影響。
首先,多數人的拖延症都是源自於所謂的「完美主義」。這種人害怕啟動任務,總擔心結果無法達到理想的完美標準,內心便產生一種抗拒:「做不到最好,不如不要開始。」但這樣的想法,往往讓我們停滯在原地,錯失許多成長的機會。面對這種情形,可以試著提醒自己,「完成才是更重要的事情」。畢竟,人生從來就沒有一次到位的成功,勇於嘗試和接受不完美,才是真正能夠推動我們前進的力量。
另一個經常困擾我們的心理障礙則是害怕失敗,許多人還沒踏出第一步,就開始擔憂結果,腦海中不斷重播各種負面劇情,越想越焦慮。若想突破這層困擾,試試「情境預演」吧!先在心中將最糟的情況模擬一次,然後列出解決方案,這麼做反而能夠降低焦慮感,更自在地去執行任務。此外,培養自我鼓勵的習慣,學會欣賞小小的成功,也會有助於我們累積信心,從而更勇於嘗試。
而當任務本身缺乏吸引力、趣味或成就感時,缺乏動機的問題就會特別明顯,拖延症自然接踵而來。此時不妨加入一些自我激勵的小策略,比如設定階段性的小獎勵,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稍作休息,給自己適度的回饋。透過讓自己在任務過程中找到樂趣或意義感,持續工作的動力便能逐漸回到軌道上。
除了克服心理障礙之外,建立高效工作的方法也同樣重要。像是「時間區塊法」就是一個不錯的策略:將一天的時間劃分成不同的區塊,每個區塊只專注處理特定任務,避免被其他事務分心。再配合簡單的任務拆解,把原本看起來複雜又棘手的任務,分成數個容易達成的小步驟,讓我們更容易一一完成。不妨善用「待辦事項清單」來明確列出任務,減少腦內的混亂感,更能從視覺上掌握進度。
最後,工作環境也會影響效率,畢竟一個整齊舒適的空間,更容易激發專注力。可以透過「數位排毒」,像是暫時關閉社群通知、減少 Line 訊息干擾等,避免注意力被瑣碎的訊息打亂。工作區域也建議保持整齊明亮,藉由收納工具維持視覺清爽,讓心情保持愉悅,工作起來也就更順心。
透過這些調整,相信你的拖延問題也能獲得明顯改善,工作效率提升之餘,也能重新找回掌握感與滿足感,為生活帶來更多積極的能量。
Photo by Agê Barros on Unsplash
探索更多來自 吳致緯|管理顧問的觀點筆記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