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前哈佛校長 Drew Faust 告訴新生:「高等教育的目標是確保學生能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而我粗淺的認為,「讀書的目的是確保我自己不會胡說八道。」

這本《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是我很喜歡的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所寫。他透過 21 封溫暖誠摯的信,分享他對人生、職涯與自我認識的深刻體悟。

這些內容不只是知識,更像是一位長者娓娓道來的生命智慧,令人感到親切又充滿力量。我一直是韓第的忠實讀者,像是《第二曲線》、《大象與跳蚤》以及《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等著作,都曾在我不同的人生階段,帶來很大的啟發和陪伴。

尤其是《第二曲線》這本書,當時推薦給我太太,當時她正在思考發展下一個職涯技能,但我不建議年輕人太早讀韓第的書籍,如果你當時處於混沌,讀完你可能會不想認真工作了。(尤其是 Gen Z)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雖然我沒有跑馬拉松,但開始很多朋友邀請我去。這就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男人接近 40 歲左右,就要開始嘗試鐵人三項這些長期虐待身體的活動呢?後來,我想明白了,或許是找個長遠的理由能離開家吧。

這些挑戰好像不只是體能極限的證明,更像是一種社會公認的藉口,讓男人可以稍微遠離妻子和孩子的束縛,長久的練習,能找到空間呼吸新鮮空氣吧。

如果說「我想一個人靜一靜」可能會被誤解,但報名一場看似馬拉松,反而能得到大家的掌聲與理解。

韓第認為,人生不應該是和別人競爭,而是與自己競爭,設定自己的目標,並努力達到目標。

在馬拉松長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節奏中前進,重點在於耐心和堅持,而不是速度。我們更應該專注在自己的成長上,而不是透過不斷與別人比較。最終的目標,只要堅持不懈,都能跑到屬於自己的終點。

好比年輕人在職場上,常常 30 多歲就將熱情消耗殆盡,但你根本不需要一開始就衝刺,因為你才剛開始。而且,許多人不明白,人生最終的成績單是快樂啊(美股航海王,2024)

不體驗是浪費人生

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可惜的是,許多人總在步入晚年後才恍然大悟。人生短暫,如果不去體驗和探索,就會錯過許多美好的機會和成長的可能性。

等到有空時,可能早已力不從心(因為體力不夠啦),只能滿懷傷悲,心想:「如果當時勇敢一點,會不會今天就不同了?」

關於旅行,我曾主張年老的時候再前往日本,因為東瀛太近了,飛行兩個小時就能抵達,方便得很。

在我 21 歲的時候就前往美國舊金山,25 歲後嘗試前往歐洲、俄羅斯及新疆等遙遠的地方,因為只有年輕時的屁股,我才能承受遙遠無聊的飛行。

我相信,有體力的時候就該去看遠方;還能選擇的時候,就別讓自己只待在熟悉的地方。人生如果不去親身體驗,就像書只翻到封面,少了深刻,也少了故事。

所以,在你還有選擇的時候做選擇,有體力探索的時候去探索,別等「有空」,因為最值得探索的年紀,其實就是現在。而且不去體驗的人生是一種浪費。

要當「發光」的朋友

韓第認為普遍的我們將朋友分為兩種:一種朋友是會成為大家的負擔,另一種朋友則會發光發熱。遇到發光的朋友,他們的談話、想法及充沛的活力都能豐富我們的生活,在朋友之間要設法成為發光體,不要成為負擔。

我很幸運,我的研究所朋友/同學都會發光,有的人站上講台會發光,有的是拿到麥克風就發光,或是拿起酒杯就眼睛發光(喝完就兩光)。我非常喜歡和他們相處,他們時常照亮了我,我也適時能有點光。

要如何結交發光的朋友?我認為是,1. 和朋友相處時放下手機,專注當下的交流。2. 自己要成為能發光的人(韓第沒說),照亮群體,感染身旁的朋友。我太太常ㄇㄇ說我對家人朋友太好,經常過度的大方分享。我的回答總是:他/她們是我的家人啊!

追求內心的滿足

要真正追求自我內心的滿足, 韓第提到,真正的滿足來自於內心的平靜和對生活的熱愛,而不是外在的成就或財富。他提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黃金種子」,那是你與生俱來的潛能與熱情,唯有不斷灌溉它,細心培養,才能實現真正的幸福。

他提醒我們,與其追逐世俗定義的成功,不如去尋找生命中的意義。找到有意義的事物,可以引起內心的平靜和滿足,帶起持久的幸福感。

當然,這需要建立在持續的好奇心和學習心上,如果我們沒有維持成長學習的習慣,提升自己的心靈和精神層次,滿足感就會被外在的物質感所吞噬。

追求「有溫度」的成就,還有「自己設定」的目標,也許比擁有「好看的履歷」更難,但帶來的滿足感,卻更深刻長久。

婚姻也應該有契約

這段我需要好好的描寫,關係到生命安全(待續)


探索更多來自 吳致緯|管理顧問的觀點筆記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

吳致緯 Wu Zhi-wei

作者 吳致緯 Wu Zhi-wei

長期主義者,專注於跨域策略分析、職涯評估及商業連結。目前擔任顧問集團專案經理,經歷涵蓋科技、金融、人資、百貨零售、電力能源、機場海運、數位學習等領域。歡迎交流想法,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見,甚至忍不住要和我爭論,那麼錯的一定是我,你絕對是對的!

More posts by 吳致緯 Wu Zhi-wei

歡迎留言,我都會回

吳致緯|管理顧問的觀點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