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哈佛校長 Drew Faust 告訴新生:「高等教育的目標是確保學生能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而我粗淺的認為,「讀書的目的是確保我自己不會胡說八道。」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是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所著的一本書,透過 21 封信的形式,分享他對人生、工作和自我認識的深刻見解。我一直是韓第的讀者,他的著作有《第二曲線》、《大象與跳蚤》、《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等,都帶給我很大的啟發,尤其是《第二曲線》這本書,當時推薦給我太太,當時她正在思考發展下一個職涯技能,但我不建議年輕人太早讀韓第的書籍,如果你當時處於混沌,讀完你可能會不想認真工作了。(尤其是 Gen Z)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雖然我沒有跑馬拉松,但開始很多人邀請我去。我就在思考,為什麼男人接近 40 歲左右,就要開始嘗試鐵人三項這些長期虐待身體的行為呢?後來,我想明白了,就是找個長遠的理由可以跑離開家吧,遠離妻子和孩子的束縛。韓第認為,人生不應該是和別人競爭,而是與自己競爭,設定自己的目標,並努力達到目標。在馬拉松長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節奏中前進,重點在於耐心和堅持,而不是速度。我們更應該專注在自己的成長上,而不是透過不斷與別人比較,最終的目標,只要堅持不懈,都能跑到屬於自己的終點。好比年輕人在職場上,常常 30 多歲就將熱情消耗殆盡,但你根本不需要一開始就衝刺,因為你才剛開始啊。
不體驗是浪費人生
這句話充滿智慧,但許多忙碌的人卻到老了才能體會。人生短暫,如果不去體驗和探索,就會錯過許多美好的機會和成長的可能性。等你老去再思考去行動已經太遲,因為體力不夠啦,只能滿懷傷悲,感嘆為什麼當時不去做。關於旅行,我曾主張年老的時候再前往日本,因為東瀛太近了,飛行兩個小時就能抵達。在我 21 歲的時候就嘗試前往美國、歐洲、俄羅斯及新疆等遙遠的地方,因為只有年輕時的屁股,我才能承受遙遠無聊的飛行。所以,在你還有選擇的時候做選擇,有體力探索的時候去探索,因為不去體驗的人生是一種浪費。
要當「發光」的朋友
韓第認為普遍的我們將朋友分為兩種:一種朋友是會成為大家的負擔。另一種朋友則會發光發熱。遇到發光的朋友,他們的談話、想法及充沛的活力都能豐富我們的生活。在朋友之間要設法成為發光體,不要成為負擔。我的研究所朋友都會發光,有的人站上講台會發光,有的是拿到麥克風就發光,或是拿起酒杯就眼睛發光(喝完就兩光)。我非常喜歡和他們相處,他們時常照亮了我,我也適時能有點光。
如何結交發光的朋友?1. 和朋友相處時放下手機,專注當下的交流。2. 自己要成為能發光的人(韓第沒說),照亮群體,感染身旁的朋友。我太太常ㄇㄇ說我對家人朋友太好,經常過度的大方分享。我的回答總是:他/她們是我的家人啊!
追求內心的滿足
要追求自我內心的滿足, 韓第提到,真正的滿足來自於內心的平靜和對生活的熱愛,而不是外在的成就或財富。找到自己的「黃金種子」,並不斷灌溉它,才能實現真正的幸福。要追求「意義」而不是追求成功。找到有意義的事物,可以引起內心的平靜和滿足,帶起持久的幸福感。當然,要有好奇心和學習心,如果我們沒有維持成長學習的習慣,提升自己的心靈和精神層次,滿足感就會被外在的物質感所吞噬。
婚姻也應該有契約
這段我需要好好的描寫,關係到生命安全(待續)
探索更多來自 吳致緯|管理顧問的觀點筆記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