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23 年全球物流業的碳排放占總排放量的 10%,隨著 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成為企業經營的核心指標,這不再只是國際大企業的關注點,而是整個供應鏈的共同挑戰。台灣的貨運承攬業者該如何調整策略,以提升永續競爭力並符合市場趨勢?

過去,貨運承攬業的競爭焦點主要圍繞價格與時效,但如今,情況已經大不相同。全球各大品牌與進出口商不再只關心運費,而是更在意物流公司的碳排放、供應鏈透明度以及是否符合國際規範。這些問題不再是可有可無,而是企業選擇合作夥伴的關鍵因素,因此貨運承攬業者若想維持市場競爭力,就必須積極應對 ESG 轉型。

國際政策推動全球物流業的減碳行動

環境永續已成為全球政策核心,歐盟的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已經上路,要求企業計算進口商品的碳排放數據,這代表供應鏈管理者必須開始思考如何降低貨運的碳足跡。同時,國際海事組織(IMO)也對航運業祭出減碳政策,促使各大航運公司積極投資低碳燃料船舶。例如,Maersk(馬士基)訂購 25 艘以綠色甲醇為燃料的船舶,並計畫於 2040 年達成淨零碳排放,而 DHL 也在部分國家導入電動貨車與永續航空燃料(SAF),使碳中和物流成為主流。

這股變革不僅影響大型航運公司,一些貨運承攬業者如 Kuehne+NagelExpeditorsDB Schenker 也開始透過數位化管理與碳補償計畫來降低供應鏈的碳排放。此外,UPS 透過碳中和運輸選項與電動貨車的導入,提升 ESG 物流的市場吸引力,台灣的貨運業者可以借鏡這些國際趨勢。

在台灣,政府積極推動 2050 淨零排放政策,企業若未來想承接政府專案或與大型國際企業合作,必須具備 ESG 相關認證。同時,台灣港務公司也開始推動綠色港口計畫,貨運業者若能率先導入低碳運輸模式,將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先機。例如,嘉里大榮物流已經導入電動貨車進行市區配送,而長榮物流則透過數位化管理優化運輸路徑,以減少碳排放。

ESG 轉型不只是大企業的責任

然而,許多人仍然誤以為 ESG 只是大型企業的遊戲規則,與中小型貨運承攬業者無關。事實上,無論企業規模大小,供應鏈管理都是 ESG 的重要一環。如果無法提供透明的運輸流程或低碳運輸選項,未來很可能會被市場淘汰。此外,ESG 也並非只是表面功夫,不是發表環保聲明或參與 ESG 認證計畫就能敷衍過關,而是會深刻影響企業的營運模式,並與財務表現息息相關。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報告,積極推動 ESG 的企業更能吸引長期投資者,並降低營運風險。同時,國際貨運協會(IATA)統計顯示,透過優化路線與提高載貨率,航空貨運業者可降低 10%~15% 的碳排放,這不僅能減少環境影響,也能提升營運效率。

對於貨運承攬業者而言,提供低碳運輸選項、與使用綠色燃料的航運公司合作,或選擇電動卡車作為陸運方案,都是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此外,透過碳排計算工具,客戶能夠明確了解不同運輸方案對環境的影響,而 AI 預測貨運需求則能減少不必要的空艙與繞行,確保運輸過程更加環保。例如,新加坡的貨運科技公司 Cargobase 利用數據分析與 AI 技術幫助物流業者優化運輸路徑,提高效率並減少碳排。選擇 ESG 友善的物流合作夥伴,例如 Maersk 的綠色航運計畫或 DHL 的碳中和物流解決方案,不僅能讓服務更加符合市場需求,也能提升企業的 ESG 形象。

此外,貨運承攬業者還可以幫助客戶設計更符合永續標準的運輸策略,例如 FedEx 透過「SenseAware」系統,讓客戶即時監控貨物的溫度與運輸路徑,以減少浪費並提升供應鏈透明度。

許多人擔心 ESG 轉型會帶來額外成本,但這也是一個誤解。事實上,這是一項長期投資,能為企業帶來更多商機。以歐美市場為例,大型零售商如沃爾瑪(Walmart)與 IKEA 已經將 ESG 納入供應鏈管理標準,未來這將成為貨運承攬業者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之一。此外,根據 BCG(波士頓顧問公司)的研究,具備 ESG 認證的物流業者,平均獲得 15% 更高的長期合作機會。

ESG 不是未來的趨勢,它已經發生,並且正在改變全球商業環境。貨運承攬業者需要思考如何在環境永續、供應鏈透明與數位轉型之間找到平衡,讓 ESG 成為競爭優勢,而不只是市場壓力。

Photo by Noel Broda on Unsplash


探索更多來自 吳致緯|管理顧問的觀點筆記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

吳致緯 Wu Zhi-Wei

作者 吳致緯 Wu Zhi-Wei

長期主義者,專注於跨域策略分析、職涯評估及商業資源連結,目前擔任顧問集團之專案經理,職涯涵蓋科技、財務金融、數位學習、人力資源、百貨零售、電力、機場、海運等領域。歡迎交流想法,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見,甚至忍不住要和我爭論,那麼錯的一定是我,你絕對是對的!

More posts by 吳致緯 Wu Zhi-Wei

歡迎留言,我都會回

吳致緯|管理顧問的觀點筆記